12月30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农博馆)将迎来开馆5周年纪念日。高校建博物馆有何意义?农博馆有哪些“看家”宝贝?12月22日,趁着参加农博馆建馆5周年座谈会的机会,记者进行了探访。
创建农博馆,
致力于传承农耕文化
2012年,经省文物局批准,全省首家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农博馆开馆5年来,农博馆累计开放1500天以上,迎来了上千支参观队伍、数十万名参观者。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该馆都要深入大中小学校、公园、广场举办“农耕回望文脉传承”等摄影图片展。
并非农业院校,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为何建这样一个博物馆?农博馆名誉馆长、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原党委副书记汪庆华表示,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站在时代转换和文明嬗变的历史节点,抢救性地创建农耕文化专题博物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功能之一。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升本以来,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学院瞄准社会需求,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文化事业作出贡献,应该是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所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果断作出决定,创建农博馆。”汪庆华说。
走家串户寻“宝贝”,
终成藏品齐全的专题博物馆
建馆不易,收集展品更难。由于农村早已发生很大变化,很多东西毁的毁、卖的卖,征集起来十分困难。虽然全校师生齐动员,家里找、亲戚寻,但半年多过去了所获寥寥。眼看农博馆拔地而起,而展品还没指望,60多岁的汪庆华急得夜不能寐。他想,越是东西难收,越证明创建这个博物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于是,他和徐中森、孟聚、崔凤巧等几位建馆核心成员讨论,要想得到民间“宝贝”,必须“下水”。
从2011年开始,他们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拔腿就往山里跑、乡下转。这一招儿真管用,不仅屡有所获,而且逐渐摸索出了规律和线索,终于在开馆时初步把展厅撑了起来。随着开馆后5年的持续收集,现在,该馆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藏品齐全、系统、接地气、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专题博物馆。
“将收藏、研究和教育功能融为一体,是大学博物馆的模式和目标。”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党委书记闫纪建表示,2014年,该校启动了含有8项子工程的“中原农耕文化记忆传承工程”,分别从实体展馆建设、数字农博建设、大型丛书编著、典籍资料建设、古今双向研究、现代媒体传播、农博主题推广、农耕场馆联动等方面展开工作。其中,正在撰写的“中原农耕文化记忆传承工程丛书”已被列入河南省“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
“活化石”太平车,
郑州街头买来的镇馆之宝
农博馆的镇馆之宝是一辆太平车。太平车被称为中国车辆的“活化石”。太平车四周的木板被铆钉和木楔固定,有4个木轮子,由一段段弓形厚“铁瓦”围镶着轮边。4个轮子转动时会发出“咕噜”的声音。
它具有载重量大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地势平坦的地区运输大批物品。过去,拥有太平车的多是富裕人家或商行货栈。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架子车等更便捷的新型车辆出现,太平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2012年,河南电视台播出一条新闻,说一个农民把一辆旧车推到郑州街头想卖掉,但一直没有人买。我们看到这条新闻后,马上跑到郑州将此车买回来。”汪庆华介绍。
像太平车这样反映农耕生活的展品还有很多。汪庆华专门向记者介绍了一个工具——掂棍。掂棍是农民挑东西时支撑扁担用的。掂棍顶端有个凹槽,底部是尖的,能插进土中。农民用扁担送粮食,有时要走很长的路。途中累了,就把扁担架在掂棍上,自己站着休息一会儿,然后接着走。
农民为何不坐地上休息呢?汪庆华说:“人靠一口气,如果坐下来休息,就会松气,歇着歇着就不想起来了,容易腿软,想走也走不动了。这个工具充分体现了过去农民艰辛的生活。”
链接地址:许昌晨报http://mp.weixin.qq.com/s/-ZBKUf7Sl4C0SIEHuoJ3_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