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报告一:Fluorescent Chemosensors and Imaging Agents(荧光化学传感器和成像剂)
报告人:Tony David James
报告时间:7月14日(周日)上午8:50-09:30
报告地点:化工与材料学院S302会议室
主旨报告二:近红外发光染料与生物应用
报告人:郭志前
报告时间:7月14日(周日)上午10:00-10:25
报告地点:化工与材料学院S302会议室
主旨报告三:有机荧光染料结构调控与成像应用
报告人:袁林
报告时间:7月14日(周日)上午10:25-10:50
报告地点:化工与材料学院S302会议室
主旨报告四:脑部成像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
报告人:王卓
报告时间:7月14日(周日)上午10:50-11:15
报告地点:化工与材料学院S302会议室
主旨报告五:茚酮烯功能染料及应用
报告人:孙晓龙
报告时间:7月14日(周日)上午11:15-11:40
报告地点:化工与材料学院S302会议室
主旨报告六:基于功能成像的抗AD药物研究
报告人:李新
报告时间:7月14日(周日)下午14:00-14:25
报告地点:化工与材料学院S302会议室
主旨报告七:电子转移与光谱分析
报告人:仉华
报告时间:7月14日(周日)下午14:25-14:50
报告地点:化工与材料学院S302会议室
主旨报告八:用于临床快速诊断的光学探针
报告人:于法标
报告时间:7月14日(周日)下午14:50-15:15
报告地点:化工与材料学院S302会议室
主旨报告九:分子探针导向的衰老精准识别与干预
报告人:郭媛
报告时间:7月14日(周日)下午15:15-15:40
报告地点:化工与材料学院S302会议室
主旨报告十:调控光敏剂激发态衰减路径增强BODIPY 光热治疗性能
报告人:强涛涛
报告时间:7月14日(周日)下午16:00-16:25
报告地点:化工与材料学院S302会议室
主旨报告十一:荧光探针助力食品安全现场检测
报告人:曾林涛教授
报告时间:7月14日(周日)下午16:25-16:50
报告地点:化工与材料学院S302会议室
主旨报告十二:多偶极双光子荧光探针创制及应用探索
报告人:刘太宏
报告时间:7月14日(周日)下午16:50-17:15
报告地点:化工与材料学院S302会议室
热烈欢迎广大老师和同学们参加交流!
科研处、学科办、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化工与材料学院
2024年07月09日
专家简介:
Tony D.James,英国巴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TonyD.James教授长期从事分子识别、分子组装、荧光探针方面的研究,是糖识别及超分子化学方向的国际知名专家。2013年获Daiwa-Adrian奖,2015年获得首届CASE奖,2018年在分子传感器与逻辑门国际会议中获得MSMLG Czarnik奖,2020年获得Frontiers in Chemistry Diversity奖,2017年至2022年期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Wolfson Research Merit奖。出版学术专著3本,在《自然》、《自然化学》、《自然通讯》、《化学社会评论》、《化学评论》、《美国化学学会杂志》、《德国应用化学》等期刊发表论文450余篇,H因子86,拥有30项国际专利。
郭志前,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重大项目等资助。曾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5)、2020年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和2017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5)。主要从事精细有机化工及荧光传感基础应用研究,迄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Soc. Rev.、Nature Protocols、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发表论文110余篇,他引1.2万余次,H-index指数56。注重产业化应用转化,申请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10项,替代市售传统探针试剂,高性能喹啉腈染料商品化销售。发展喹啉腈染料检测阿尔兹海默病-淀粉样蛋白斑块致病因子试剂盒,在Sigma-Aldrich、百灵威等商品化销售;创制高性能荧光微球已应用于临床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试剂盒。
袁林,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主要从事有机功能染料、小分子荧光探针与成像试剂的研发。课题组开发的近红外荧光染料已被国内外多个课题组用于发展荧光探针与诊疗试剂,开发的部分探针与成像试剂也被生物医学领域专家广泛用于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在J. Am. Chem. Soc.、Nat. Commun.和Angew. Chem. Int. Ed.等化学领域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
王卓,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方向为有机功能分子及复合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用于生物成像和相关疾病的诊治。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 Small, Anal. Chem.等国际重要期刊等上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面上、优青和国际合作等多项基金。
孙晓龙,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生物医学光子学与传感研究所所长。获得中组部海外青年人才项目,小米青年学者。长期致力于化学功能分子合成、生物医学荧光染料、荧光探针与荧光功能材料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首次开发了茚酮烯光致发光分子平台,并提出了环化诱导发光和置换诱导发光的光物理化学机制。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构建了系列特定功能材料,应用于生命和环境体系中目标物的识别检测以及软物质材料动态网络构建和调控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重室重点项目等;目前团队与西安市西京医院、唐都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临床医生交流并开展合作。
李新,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青年学者,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通过构建分子探针及成像技术,开展诊疗新靶标、新药物先导物发现研究工作。在NatCommun、Sci Adv、JACS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等奖励;担任浙大学报B青年编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血管功能与疾病分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仉华,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优青获得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模范教师等。工作主要集中在“利用宏观识别信号反映微观的生物分子事件”,以改变目前我国用于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的功能性分析试剂主要依靠进口的现状为着眼点,努力开展相关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Chem. Sci., Anal. Chem., Chem. Commun.等SCI学术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60余篇;建立的分析检测新技术、新试剂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得美国、欧洲、日本专利各1项。
于法标,海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百人计划,海南省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于开发热带疾病的快速筛查、精准诊断和早期预警新技术;发展热带创伤快速处理新技术和构建创伤修复新纳米材料,为疾病在热带条件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精准医疗数据和方案。
郭媛,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领域研究,长期以光学分子和活性分子为探针,靶向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和靶标物,开展生物标志物和靶标物的高时空分辨荧光传感技术和化学调控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Aging、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nal. Chem.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七十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转让2项)。
强涛涛,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科技大学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技处处长。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生物质基功能材料等,独立编著《合成革化学品》1部,参与编写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曾多次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EI收录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授权10余件,4项成果转让于企业,达到了科技促进生产力的目的。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金沙威尼斯负责人)、国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
曾林涛,广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荧光探针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在Chemical Reviews, Biomaterials, Chemical Science, Analytical Chemistry, Food Chemistr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论文被他人引用5000余次,入选2022年全球高被引前2%顶尖科学家。现为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感光学会光学传感与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编委,Advanced Agrochem青年编委,Chemosensors客座编辑以及50余种期刊的审稿人。
刘太宏,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功能表界面、荧光传感及双光子激发荧光新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纳米前沿专项子课题、陕西省科技厅项目、军事科学院横向课题各1项。迄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Matter等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H指数为28。参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RED系列隐藏爆炸物/毒品超灵敏探测设备研制,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2,4/6)、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8/11)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7/11)等;指导获得教育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2023)和陕西省挑战杯银奖(2024)等。